具体等值线精讲:
一、等高线
1.等高线判读要点
(1)根据等高线判断地形部位和地形类型
①根据等高线判断地形部位
②根据等高线判断地形类型
(2)根据等高线判断河流特征
(3)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判断气候要素的分布与变化
(4)根据等高线判断地形剖面图
(1)四点——起点、止点、最高点、最低点
(2)趋势——剖面线所经地区的大致趋势
(5)根据等高线判断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伏、坡度、地质条件地形类型、地势起→布局、工业区和居住区布局水坝选址、交通线路走向、农业
2.等高线地形图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1)选“点”:要根据要求考虑点的位置、海拔及其周围的环境等。例如气象观测站要选择在地势适中、地面较开阔、周围没有或很少有其他屏障的地点。
(2)选“线”:主要有交通线(公路、铁路)、引水线、输油管线等。
①选择交通路线的基本要求:既要考虑距离长短,又要考虑沿途的坡度大小;尽可能少地通过河流,以减少施工难度和投资;避免通过断崖、沼泽地、沙漠地段。
②在选择引水路线时,应当考虑水往低处流这一关键,以确定较合适的引水路线。
③选择输油管线时,既要考虑路线应尽可能短,还要考虑应尽量避免通过山脉、大河等。
(3)选“面”:主要有确定水库汇水面积及坝址,选择适宜开辟梯田的地区,布局工业区和居民区等。
①选择修建水库方案时,要考虑库址、坝址及修建水库后是否需要移民等。在不考虑地质等条件下,一般选择有较大集水区的盆地(洼地)地区,即“口袋形”的地区,“口小”利于建坝;“袋大”则腹地宽阔,库容量大。此外,还要注意修建水库时,要考虑水源是否充足。
②开辟梯田,应选择在坡度平缓,有灌溉水源的地区。
③工业区和居民区布局时,应将工业区建在下风向、河流下游地区,而居民区应建在向阳坡、上风向、河流上游地区,以减少大气污染和水体污染。
3.等高线图的判读技巧
第一,根据等高线图的基本特性进行判读。
(1)数量上的特性。看等高线的数值,读出任意一点的海拔,比较两点的海拔可换算温差;以两地的图上水平距离可换算地面实地距离。
(2)形态上的特性。地表每一种地貌形态在等高线图上都会以不同的形态表示出来。看等高线的疏密,可知坡度的缓陡。看等高线的形状,可确定地貌类型。[来源:学+科+网]
第二,根据等高线的基本知识,识别等高线地形图。
(1)同线等高: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等高。
(2)等高距全图一致:即两条相邻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相等。
(3)两条等高线不相交:一般情况下,同一地点不会有两个高度;在垂直壁立的峭壁悬崖,等高线可以重合。
(4)等高线疏密反映坡度缓陡:等高线稀疏的地方表示缓坡,密集的地方表示陡坡,间隔相等的地方表示均匀坡。
(5)等高线与山脊线或山谷线垂直相交:等高线穿过山脊线时,山脊线两侧的等高线略呈平行状;等高线穿过山谷线(或集水线)时,向上游弯曲,呈反“V”字形。
(6)示坡线表示降坡方向:示坡线是与等高线垂直相交的短线,总是指向海拔较低的方向。
(7)凹坡凸坡通视:若坡面等高线高处密、低处疏,则表示凹坡,站在地势高处向低处看,凹坡不会对视线形成障碍,通视状况良好;凸坡视线常被阻挡,很难通视。如图所示
/p>
[来源:学科网ZXXK]
二、等温线
1.图解等温线的分布规律及其原因(以北半球为例)
注:m、n为纬度,mn;t为气温;t1t2t3t4。
等温线图是等值线图中最重要的类型之一,具有等值线的一般特征,但也有其特殊的地方。
2.等温线数值的判读
(1)弯曲状况:主要看等温线弯曲的方向,若向数值大的方向弯曲,其中间区域数值低;反之,数值高(如图1中a地等温线向数值小的方向弯曲,气温值高于13℃)。即“凸高值低,凸低值高”。
(2)闭合状况:“大于大的,小于小的”。
3.等温线走向及其影响因素
等温线走向
影响因素
等温线与纬线方向基本一致
太阳辐射或纬度因素(如图3中22℃、23℃、24℃等温线)
等温线大致与海岸线平行
海陆分布或海洋影响程度不同
等温线与等高线平行或与山脉走向平行
地形、地势(如图2中③地附近等温线走向)
等温线闭合
山峰(低温)、盆地(高温)、城市热岛效应(高温)
4.等温线的弯曲及其影响因素
海陆与
季节
冬季,陆地上的等温线向低纬弯曲,海洋上的等温线向高纬弯曲;夏季,陆地等温线向高纬弯曲,海洋等温线向低纬弯曲。也可以概括为:一(月)陆(向)南(弯曲),七(月)陆(向)北(弯曲)
地形
若等温线穿过山脉或高地时,等温线凸向气温高的地区;等温线穿过河谷或低地时,等温线凸向气温低的地区
洋流
洋流流向和等温线的凸出方向相同,等温线由高值向低值方向(向高纬)凸出的为暖流,等温线由低值向高值方向(向低纬)凸出的为寒流
5.等温线的疏密及其影响因素
等温线的疏密反映温差的大小,等温线密集,温差较大;等温线稀疏,温差较小。
季节
冬季等温线密集,夏季等温线稀疏。因为冬季各地温差较夏季大
温度带
温带地区等温线密集,热带地区等温线稀疏。因为温带地区的气温差异大于终年高温的热带地区[来源
xx
k.Com]
海陆
位置
陆地等温线密集,海洋等温线稀疏。因为陆地表面形态复杂,海洋表面性质单一且热容量大,所以陆地的温差大于海洋
洋流
寒暖流交汇处等温线密集,锋面天气系统中锋线附近等温线密集,因为冷暖差别大
地形
平原、高原面上等温线稀疏,山地和高原边缘地区的等温线比较密集(如图2中台湾东部为台湾山脉,等温线密集,而其西部为平原地形,等温线稀疏)
6.等温线图的判读技巧
(1)根据等温线数值递减规律判断半球位置。北半球数值南高北低,南半球数值北高南低。
(2)根据等温线疏密特征判断温差:等温线密集,温差较大,反之温差较小。
(3)根据等温线凸向,判断季节和海陆。1月陆凸南,7月陆凸北。
(4)根据海洋等温线弯曲状况,判断洋流性质及流向:凸向及流向;“凸低寒,凸高暖”。
(5)根据等温线分布状况,判断地形。
①等温线闭合:内线数值大,地势低;内线数值小,地势高。
②等温线不闭合:凸高为山脊,凸低为山谷。
三、等压线
1.等压线图的判读要领
高(低)值区
①等压线数值内大外小为高压中心,高压区气流下沉,天气晴朗;②等压线数值内小外大为低压中心,低压区气流上升,多阴雨天气
疏密程度
同一幅图中,等压线越密集,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等压线越稀疏,气压梯度力越小,风力越小
弯曲
高压脊(线):等压线弯曲最大处,等压线由数值大处凸向数值小处(类似于等高线图中的山脊)。低压槽(线):等压线弯曲最大处,等压线由数值小处凸向数值大处(类似于等高线图中的山谷)
应用
①判断风向和风力大小:近地面风向由高压指向低压斜穿等压线;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②判断天气系统,分析天气状况。③根据气压中心判断季节:亚欧大陆或北美大陆高压强盛,为北半球冬季;亚欧大陆或北美大陆低压强盛,为北半球夏季
2.等压线图的判读方法
在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相等的各点的连线就是等压线。等压线实际上是等压面和等高面的交线,所以等压线分布图表示在同一高度上气压水平分布的状况。“高压”和“低压”是针对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而言的。
(1)判断气压场
①高气压中心:中心气压高,周围气压低,如A处。
②低气压中心:中心气压低,周围气压高,如B处。
③高压脊:等压线由高压中心向外凸出的部分,如C处。
④低压槽:等压线由低压中心向外凸出的部分,如D处。
(2)判断各种气压场的天气状况
高压脊高气压中心天气晴朗 天气阴雨低压槽低气压中心
(3)判断风向
①先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等压线比较平直的,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等压线弯曲的,在等压线图上画出该点的切线,并过切点作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
②确定南北半球,画出偏转方向。
3.等压线图的判读技巧
(1)判断气压系统。
根据图中等压线的排列和数值
/p>
①高压中心:等压线闭合,数值中高周低;
②低压中心:等压线闭合,数值中低周高;
③高压脊:高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
④低压槽:低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
(2)根据等压线的疏密情况判断风力。
等压线密集,说明该地区气压差大,风力也大,等压线稀疏,则说明该地区气压差小,风力也小。
(3)判断风向。
判断风向技巧:先判明高低气压,然后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水平气压梯度力永远从高压指向低压,且垂直于等压线),再根据半球确定地转偏向力的方向。最后综合得出风向。
(4)判断天气状况。
①低压中心地区:气流以上升为主,多为阴雨天气;
②高压中心地区:气流以下沉为主,多为干晴天气;
③由低纬海面吹向高纬陆地的风,多为温暖湿润;
④由高纬内陆吹向低纬地区的风,多为寒冷干燥。
四、等降水量线
1.等降水量线图的判读方法
(1)宏观看趋势
①依据等降水量线疏密判断降水的地区分布差异。等降水量线密集,则降水的地区分布差异较大。
②根据等降水量线的数值,分析降水量的变化趋势。一般来说,同纬度地区年等降水量线与海岸线平行、年等降水量线数值由沿海向内陆减小。
③降水的垂直分布规律:在迎风坡,随高度增加,降水呈现少—多—少的变化规律。在背风坡,随着高度的降低,降水呈现由多到少的变化规律。
(2)微观看特殊
①年等降水量线凸向数值小的地方,说明该地年降水量比周围地区多;年等降水量线凸向数值大的地方,说明该地年降水量比周围地区少。
②如果某地区等降水量线与山脉走向平行,降水量多的一侧为迎风坡。
③如果某区域内,两条等降水量线之间出现闭合曲线,则闭合区域内降水量出现特殊值,应遵循“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判读原则。
2.等降水量线图考查的主要趋势
(1)观察等降水量线的延伸方向,确定影响因素。如受地形抬升影响,我国mm年等降水量线在祁连山北坡向西延伸;秘鲁沿岸地区受寒流影响,等降水量线向低纬度延伸。
(2)观察等降水量线递变规律,分析其原因。如我国年等降水量线数值大致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美国西海岸自北向南依次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年等降水量线数值由北向南递减。
(3)根据等降水量线的疏密判断降水差异大小,分析其原因。如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处,等降水量线密集,且向北凸,主要是因为西南季风顺河谷北上,地形抬升作用强烈,降水地区差异大。
(4)辨特殊,析原因。相邻两条等降水量线之间的局部闭合区域降水量低于低值,高于高值。可能原因:高于高值——迎风坡,多地形雨;气旋、锋面过境;城市雨岛效应。低于低值——盆地地形,地形封闭;背风坡,降水少。
五、等值线的共同特征
等值线类型多,高考时很可能出现“新”的等值线,因此复习时要掌握等值线的一般特征,总结判读各种等值线图的一般方法。等值线图的共性特征有以下几方面:
(1)同线等值:同一条等值线上各点的数值相等。
(2)等值距全图一致:同一幅图中相邻两条等值线间的差相等或为0。
(3)等值线的闭合:从理论上讲,所有等值线都是闭合的,实际上等值线不闭合是由于图幅所限。局部小范围内的等值线闭合,表示其可能是高值点或低值点。
(4)等值线的疏密:同一幅图中,等值线的疏密表示其代表的要素变化大小——等值线越密集,变化越大;等值线越稀疏,变化越小。
(5)等值线的弯曲:等值线凸出或凹进处,表示比周边值高或低,且弯曲度越大,表示差别越大。根据“高低低高”法则判断,等值线向高值凸出处为低值区,向低值凸出处为高值区。
一、选择题
(·合肥模拟)宣纸易保存,不易褪色,被誉为“纸中之王”,青檀树树皮和沙田稻稻草是制造宣纸的重要原料。9年,宣纸制作技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下图示意皖南某区域等高线分布(图a)和原料晾晒场景观(图b)。据此完成1~3题。
1.沙田稻最可能种植在图a中的地方是()
A.甲B.乙C.丙D.丁
2.宣纸不易褪色得益于原料的晾晒,图b原料晾晒场景观最可能出现在图a中()
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
3.青檀树皮晾晒是宣纸制作的重要工序,图b晾晒场铺垫卵石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宣纸原料受到()
A.炙烤B.冻害C.雨淋D.浸泡
1.A沙田稻生产属于种植业,应分布在地形平坦的地方。根据等高线特征,甲地等高线稀疏,说明地形平坦开阔,最可能种植在图a中的地方是甲,A对。乙、丙、丁处等高线密集,不利于种植业发展,B、C、D错。图b显示晾晒位于阳面,有阳光照射。北半球山的南面是阳面,北侧是阴面。晾晒场铺垫卵石在下面,主要目的是防止宣纸原料受到浸泡。
2.B宣纸不易褪色得益于原料的晾晒,晾晒应分布在山地阳坡。图b中乙地是阳坡,结合指向标,原料晾晒场景观最可能出现在图a中乙地,B对。甲地地形平坦,不是坡地,A错。丙地、丁地位于山脉北坡,是阴坡,C、D错。学科!网
3.D青檀树皮晾晒是宣纸制作的重要工序,图b晾晒场铺垫卵石,卵石在下面,主要目的是防止宣纸原料受到浸泡,D对。不能防上面的雨淋,C错。卵石会增大温差,不能防炙烤、冻害的影响,A、B错。
(·成都二诊)下图为某地1、7月等温线分布图(等温距为4℃)。据此完成4~6题。
4.图中①地1、7月的温差可能为()
A.8℃B.12℃C.16℃D.20℃
5.导致图中②地7月等温线弯曲的因素是()
A.洋流B.海陆热力性质C.地形D.冬季风的影响
4.B
5.C
4.由图中经纬度及海陆轮廓判断,该地位于南美洲大陆东岸,越向南纬度越高,气温越低,图中①处外围等温线数值等于较高纬度数值,为低值,依据“大大小小”原则,该地气温应介于20-24°C之间。7月份①处北部气温为12°C,则①处气温介于8°C-12°C(等温距为4°C),因此该地1、7月的温差介于8-16°C之间,故B正确。
“大大小小”原则:在两条等值线之间有一条闭合等值线,若这条闭合等值线的数值与两条等值线中较小的一条数值相等,则闭合等值线内的数值小于闭合等值线的数值,若这条闭合等值线的数值与两条等值线中较大的一条数值相等,则闭合等值线内的数值大于闭合等值线的数值。
5.读图可知,图中②地7月等温线向高纬度凸出,说明气温较两侧高,结合图中地势来看,该地位于河谷地区,地势较两侧低,气温高,导致等温线弯曲的因素为地形,故C正确。
(·天津模拟)下图为某地某时刻等温线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6~7题。
6.下列最可能出现该等温线分布状况的月份和地方时时刻为(
)
A.8月 22时B.8月 13时
C.1月 22时D.1月 13时
7.影响图中39°纬线上等温线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洋流B.地形、大气环流
C.海陆分布、地形D.大气环流、海陆分布
6.A7.B试题分析:根据纬度的变化规律可知向北增加为北半球,所以图示地区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此时月平均温度大部分在20℃以上,应该在夏季,故月份应是8月,排除选项C.D;根据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此时图中海洋气温高于同纬度的陆地,应该在夜晚,故选项A正确。图中39°纬线上等温线的分布,陆地与海洋上的温度差异是由于海陆分布不同造成的;在图中39°纬线的西部,等温线发生呈半封闭状,愈向中心,温度愈低,如下图,说明地势愈高,故选项B正确。
(·江苏地理)年1月24日,一股强大的寒潮影响我国。下图为该日8时亚洲部分地区海平面气压形势图。读图回答8~9题。
8.此时我国(
)
A.各地均受强大高压脊控制
B.北方普遍降温降雪
C.三亚风力大于昆明
D.北京、上海风向基本相同
9.该日上海气温比成都低的原因是(
)
A.无高大山脉阻挡,受寒潮影响大
B.濒临海洋,受到海洋影响
C.纬度更高,正午太阳高度小
D.冷锋过境,降温明显
8.D 读图可知,该图中西南地区有低压槽存在,A错;北方大部分地区被高压脊控制,天气以干、冷为主,B错;由等压线的疏密情况判断三亚风力小于昆明,C错;北京、上海的风向都为西北风,故选D项。
9.A1月份,我国大部分地区受高压控制,盛行西北风,冷空气温度低。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地形为平原,其西北部无高大山脉阻挡,西北风可长驱直入,受寒潮影响大;而成都位于四川盆地,西部、北部有山脉阻挡,受影响较小,故选A项。
(·河南省郑州一中仿真卷(一))下图所示地区为便于登亭观景,修建了从城镇通往观景亭的盘山公路,在某些路边设有凸面镜(右图),用于视线受阻的情况下观察对向车辆。据此完成10~12题。
10.图中观景亭和最高山峰的高差可能为()
A.米B.米
C.米D.米
11.从城镇开车前往观景亭,沿线坡度最大的路段是()
A.甲—乙B.乙—丙
C.丙—丁D.丁—观景亭
12.图中公路沿线最有必要设置凸面镜的地点是()
A.甲B.乙C.丙D.丁
10.D11.D12.D
10.图示等高距是米,观景亭海拔-米;与最高峰顶高差是米-米。选B正确。
11.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大,即单位距离跨越等高线条数最多的路段;从城镇开车前往观景亭,沿线坡度最大的路段丁—观景亭。选D正确。
12.凸面镜一般设置在弯道处,图中丁处弯道最大。选D正确。
(·太原模拟)读某区域等坡度线(地表坡度值相等的点连成的线)图,图中数字代表坡度(坡面与水平面的夹角),读图回答13~14题。
13.图中地形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来源:学科网]
A.图中地势东部较高,西部较低
B.图中甲地和乙地地势均和缓
C.图中丙地区相对高度差别最大
D.图中丁地区域地势最为崎岖
14.下列说法符合图中各地地理特征的是(
)
A.河流B段大量沉积从A带来的泥沙
B.图中河流A段附近侵蚀较严重
C.乙地附近为山地迎风坡,降水较多
D.可用GPS系统直接绘制此地图
13.D
图示西北方坡度最大,地势起伏大,东南方坡度小,地势起伏小,不能确定地势高低,A错。乙处坡度变化大,甲处坡度变化小,乙处地形起伏较大,甲处地形起伏较和缓,B错。图示坡度变化等值线,不能看出海拔高度,C错。丁处坡度值最大,该地地形最崎岖。D正确。
14.B等坡度线,反映坡度变化大小,不能反映地势高低,不能确定河流流向,A错;A段河流流经坡度大,该段地势起伏大,河流以侵蚀作用为主,B正确;根据图示等值线无法判断迎风坡,C错;绘制地图主要利用GIS系统,D错。
等高线图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的地貌特征,下图为某地区等高线(单位:m)图。读图,回答15~16题。
15.图中两条m等高线之间部分表示的地形单元是(
)
A.山脊B.陡崖
C.断块山脉D.峡谷
16.图中m等高线相邻的灰色部分最可能是(
)
①崩塌堆积物 ②突出小基岩 ③河中的沙洲 ④低矮的山丘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15.D16.A
试题分析
15.图中两条米等高线处以陡崖的图例进行标注,则两条等高线之间为两侧坡度陡峻的峡谷。D正确。
16.米等高线位于图中陡崖下方,部分与图中代表陡崖的图例重合。图中灰色部分是导致米等高线与陡崖图例断断续续分开的原因。此灰色部分应是陡崖崩塌后的堆积物或突出的基岩形成。A正确。
该题以等高线图为材料,考查等高线地形图判断,判断基本的地形类型和地形单元,属于基础题,难度不大。解答此题的关键掌握等高线图的基本规律。同一条等压线上各点海拔相同;一般等高线地形图上任意相邻的两条等高线相对高度是一个定值(等高距);等高线均为闭合曲线,只是有的不能再一幅图上完全呈现出来;等高线一般不相交,但在悬崖峭壁处,等高线可以重合;等高线疏密反映坡度的陡缓,两条等高线之间间距愈大,等高线愈稀疏,表示坡度缓;反之坡度愈陡。
下图为某区域等温线示意图。据此完成17~18题。
17.据图判断a、b、c、d四条等温线数值大小排序正确的是(
)
A.abcdB.ab=dc
C.a=bdcD.adbc
18.甲地区与乙地区相比(
)
A.降水较少B.气温年较差较大
C.冬季更为寒冷D.地势起伏较大
答案 17.B 18.D
解析 第(1)题,a地位于黑海沿岸,冬季大高加索山脉背风坡,气温应最高。c是闭合曲线,海拔最高,所以气温应最低。b、d、c相邻据等温线分布规律可知b、d气温相等。第(2)题,甲地位于大高加索山西南部,西临黑海,处于西风带迎风坡降水多,故A错,冬季风背风坡,冬夏气温都较高,故B、C错。甲处等温线密集,说明气温变化较大,其原因应是坡度较陡,D对。
下图示意某地区年均温的分布。读下图,完成19~20题。
19.影响该地区年均温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
A.台风
B.海陆分布
C.地形D.大气环流
20.图示①②③④四地中,年降水量最低的是(
)
A.①地B.②地
C.③地D.④地
19.C 由经纬度可知,该地区为台湾岛;该岛的中东部地区有高大的台湾山脉,因此其中东部地区的年均温较低,这说明该地区年均温的分布主要受地形的影响。
20.A图中③地位于东南季风迎风坡,降水最丰富;①②④地受西北季风影响,但②④地位于山地迎风坡,降水量高于①地。
二、综合题
21.根据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美国本土年降水量分布图。
材料二 图中甲、乙两城市气温比较表。
甲(37°48′N)
乙(36°54′N)
1月气温/℃
9.3
4.7
7月气温/℃
17.1
25.7
(1)描述美国西部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据表比较甲、乙两城市的气温差异,并解释其原因。
(1)分布特点:大致由沿海向内陆递减;西北部降水空间差异较大。
成因:西部南北走向的高大山脉阻挡来自太平洋的湿润气流,山脉西侧地处迎风坡,降水多;西部的山间高原盆地,水汽难以进入,降水稀少。
(2)甲城比乙城冬季(1月)气温高,夏季(7月)气温低。甲城气温年较差小。冬季:甲城有高大山脉的阻挡,受北冰洋的寒冷空气影响较弱,气温较高。美国东部为低缓山地,乙城易受北方寒冷空气影响,气温较低。夏季:甲城受寒流影响,气温较低。乙城受暖流和东南暖湿气流影响,气温较高。
22.[·新课标Ⅰ]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题。
某科考队8月考察堪察加半岛,考察中发现,堪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东西向气候区域差异显著;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但冬眠杂食性且善捕鱼的熊的数量较多;大量来自海洋的鲑鱼溯河流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下图示意堪察加半岛的地形。
说明堪察加半岛地形对气候区域差异的影响。
22. 堪察加半岛上山脉大致呈南北走向。堪察加半岛受到季风影响,因此东部是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西部是背风坡,降水少,气候东西差异大;半岛在垂直方向上相对高度较大,因此气候体现出了垂直方向上的变化。
山脉大致呈南北走向,阻挡季风,形成多雨区和雨影区;地形高差大,形成气候垂直差异。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