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建筑上涂污,面积可能有大有小,不能只罚款50元!历史建筑必须像古树名木一样,一木一档!要摸清家底,纳入智慧城市的内容,让历史活起来!近代工业遗产要保护,传统的农耕文化也要纳入研究保护范畴……
在8月28日下午昆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召开的《昆明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修订)》(征求意见稿)》听证会上,听证代表们分别从资金保障、档案备案、保护与利用、古树名木、保障范围等方面发表了意见和建议。
大家的殷切期盼中,希望通过立法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好、利用好,以延续历史文脉,丰富城市内涵,擦亮昆明历史文化名城名片,留住昆明记忆。
资金来源和保利用模式单一
昆明是一座有着辉煌历史的城市,拥有3万多年的人类生活史。是国务院年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至今已有多年,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多年来,昆明各级*府和相关职能部门高度重视名城的保护与管理,在历史环境、基础设施、历史建筑等方面开展了持续的保护更新工作,不断加大历史要素的活化利用及研究,通过多年的保护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现行法规、*策已难以适应新的保护要求。在实施过程中,具体存在四个方面的主要问题与矛盾:
一是保护对象的范畴不全面;
二是保护对象申报标准、程序及保护措施等规定过于笼统,可操作性不强;
三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资金来源及使用方式单一;
四是保护利用方式单一。
为此,现行《条例》亟需加以认真修订,以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管理的需求。因此,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召开了此次听证会,广泛听取群众意见。
要让历史建筑活起来
“我建议昆明的历史建筑保护要借鉴名木古树模式,一木一档”,长期从事园林工作的市人大代表王玉娟在听证会上首先发言,昆明要摸清家底,广泛宣传,落实资金,加强挂牌保护。如昆明老街的建设中,有些设施就被破坏了,后来又进行了恢复。今后要把文物、历史街区的推广,纳入“智慧城市”的内容之中,让它们活起来,让更多的市民了解昆明、了解历史,从而不被轻易破坏。同时,加强事前审批,事后验收工作。
涂污罚款50元太少
昆明市*协委员、昆明市社会科学院副所长尹峻表示,《条例》提出,在历史建筑上刻划、张贴、涂污,处以50元罚款。虽然这符合上位法的相关规定,但是处罚标准太低。虽然提出了行为人要恢复原状、承担赔偿责任等,但涂污面积有可能小、也可能大,有些甚至是不可恢复的,仅仅50元的罚款实在太少。今后要根据上位法的要求,按照相应规定及时调整执行。
保护不能缺钱
“我从事城市规划60多年,这个条例出台非常有必要性和紧迫性。特别是明确了资金来源,从昆明的保护实践来看,不能缺钱。”已经80多岁的昆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兼总工陈兴华表示,过去昆明一些成功的保护案例,都是资金充足的结果。去年进行翠湖周边改造,还有一些辅助工程,到现在都还没有解决,核心就是缺钱。昆明老街的保护,至今已经有16年的历史,由于房屋产权、资金等问题,进度不足。未来昆明还有很多庞大的保护性项目,资金来源必须刚性、强制性,让历史文化保护不再缺钱。
我们历史不是蛮荒
“昆明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城市,我们的名城保护要留住这些记忆,充分展示文化渊源和传统,不能让外地人以为我们昆明过去是蛮荒。”听证代表昆明市园林规划设计院教授级高工陈海兰对于名城保护提出了殷切期盼。
她介绍说,昆明虽然加强了保护,但利用方面却十分欠缺。很多老宅保护下来,最后却变成餐馆。如翠湖的袁嘉谷旧居,过去变成了餐厅,产权人真的缺这点钱吗?因此,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必须要加强监管,引导发展。
此外,在城市更新改造中,古树名木也要加强保护。现在破坏不止是古树,一些近现代新栽的景观树木也被破坏。如东风路曾是全国知名的“银桦大道”,现在新建设后,很多都不在了。
不能遗漏近现代工业史
云南农业大学香料研究所高工张涛源表示,昆明不仅要保护老的历史建筑,对于近现代的工业历史遗产也要纳入保护。如昆明机床厂抗战时期的遗迹、西山海口的民族工业等,这些都是老一辈留给昆明的财富,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为一名农业专家,张涛源建议昆明还应把农耕文化纳入历史文化研究保护范围。昆明上千年的发展史,有着独特的农耕文化历史,这些都是活的化石,需要加以研究及保护传承。
在一位位听证代表的发言中,大家无一不是希望通过立法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好、利用好,以延续历史文脉,留住昆明记忆。
据了解,此次听证会后,听证机关将认真吸纳本次听证会听证代表发表的合理化意见和建议,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征求意见稿,并在报请批准后向社会公布实施。
记者:吴劲松
图片:吴劲松
视频:孙莹
编辑:孙莹
责编:刘婷婷
一审:吴劲松
终审:彭诗淇
昆明规划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