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歷史地理學的繼承與創新暨中國西部邊疆安 [复制链接]

1#

作者:李勇先主編/王小紅、羅凱副主編

出版社:四川大學出版社

副標題:年中國地理學會歷史地理專業委員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出版年:-12

頁數:

定價:.00

裝幀:精裝

ISBN:6

前言

年9月19-22日,以“歷史地理學的繼承與創新暨中國西部邊疆安全與歷代治理研究”為主題的中國地理學會歷史地理專業委員會學術年會,在各位領導和學界同仁們的大力支持下在成都順利召開。來自美國密歇根大學、日本和歌山大學和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山西大學、東北師範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武漢大學、中山大學、暨南大學、西南大學、雲南大學、西藏大學、陝西師範大學、蘭州大學、新疆大學以及四川大學、四川農業大學、西南民族大學等近百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余名專家、學者出席了本次盛會。本次會議共收到論文餘篇,余萬字,內容十分豐富,且突出了“歷史地理學的繼承與創新”及中國西部邊疆安全與歷代治理研究”主題,具有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本次研討會的成功舉辦,有助於提升學術研究,加強學者之間的互動交流,促進全國乃至海外歷史地理學科的發展。

對中國歷史地理學來說,年無疑是個重要年份。80年前,顧頡剛先生等發起、創辦了“禹貢學會(籌備)”和《禹貢》半月刊,被公認為我國傳統沿革地理學向現代歷史地理學轉變的標誌。35年前,譚其驤、侯仁之、史念海等先生創立了中國地理學會歷史地理專業委員會,我國歷史地理學者從此有了自己的學會組織。所以,“年中國地理學會歷史地理專業委員會研討會”的紀念意義特別突出。就在本次研討會召開的前一年,是我國歷史地理學開創者顧頡剛先生誕辰周年,而歷史地理學大師侯仁之先生也在這一年*歸道山,標誌著中國歷史地理學一個時代的結束。至於“中國地學會”之成立(年)、“歷史地理學”學科名稱之提出(年)等更不必論。故在年會申辦之時,專委會主任吳松弟教授特別強調年會的主題之一應是“歷史地理學的繼承與創新”。

本次研討會的另一主題是“中國西部邊疆安全與歷代治理研究”。近些年來,我國西部新疆、西藏等邊疆地區頗不平靜,以“疆獨”“藏獨”為代表的分裂勢力不時挑起事端,屢屢製造不和諧聲音,而且經常打“歷史牌”,以混淆視聽。有鑑於此,加強對我國西部邊疆地區安全、發展和歷代治理研究,不僅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而且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在此形勢下,年底,由四川大學牽頭,聯合雲南大學、西藏大學、新疆大學、國家民委民族理論*策研究室、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民族發展研究所等有關單位,聯合成立了“中國西部邊疆安全與發展協同創新中心”。該中心成立後,就我國西部邊疆地區安全與發展問題做了許多卓有成效的工作。中國西部邊疆安全與發展協同創新中心主任、四川大學常務副書記羅中樞教授在得知歷史地理學年會將在成都召開本研討會在我國西南地區中心城市成都召開後,決定全力幫助我們辦好這次年會。

本研討會在我國西南地區中心城市成都召開,因此西南歷史地理研究也自然成為本研討會的重要內容。作為對西部邊疆治理具有資治作用的西南歷史地理問題,涉及面廣且複雜,故在會議中專門分組研討西南地區歷史地理方面的問題。另外還有一組則就《華陽國志》與巴蜀史地進行探討。西南地區現存最早的史地典籍《華陽國志》同時也是我國流傳至今最早的方志,被譽為“方志之祖”和“方志之王”,不少專家學者就此發表了自己獨到的見解。不僅如此,四川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與成都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合作編纂了《百年華陽國志研究論集》,崇州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辦公室特別影印了清嘉慶十九年題襟閣刻《華陽國志》影印本,供與會專家、學者參考。

至於歷史地理專題研究,歷來是各屆年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專題研究其實也最能凸顯“創新”這一大會主題。歷史地理各分支學科,從氣候水文到災疫地理,從經濟地理到人口地理,從行*區劃到戰略戰爭,從環境變遷到城市空間,從交通線路到社會情勢,從文化習俗到區域特徵,從歷史文獻到地圖繪製等,均有所涉獵,充分顯示出歷史地理學科的交叉性與綜合性。

總體看來,本次研討會有幾個比較突出的特點:

一是規模空前。大會開幕時餘人的主會場座無虛席,表明歷史地理學研究隊伍在不斷壯大。

二是議題豐富。既有大會擬定的主題,也有與會者的自選題目,這樣既保證了會議有的放矢,又充分展現了歷史地理學的“生態多樣性”。

三是合作融洽。本次學術研討會由中國西部邊疆安全與發展協同創新中心、四川大學歷史文化(旅遊)學院兩個單位承辦,巴蜀書社、成都圖書館、成都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崇州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辦公室以及四川省地理學會歷史地理專業委員會、四川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等單位協辦,以上單位為會議提供了資金、資料、人員等支援,充分保障了會議的成功舉行。

四是相得益彰。參會代表提交的論文和現場所做的報告,涵蓋了歷史地理的各個方面,同時有約一半內容集中在西部邊疆和巴蜀史地研究領域,這既體現出史地研究的學術求真性,也表明歷史地理學並非虛無之學。

五是研究隊伍結構合理。與會代表既有年逾花甲的學界前輩,也有中生代主力軍,還有新生代生力軍。在“繼承與創新”的大主題下,形成了老、中、青合理有序的學術研究梯隊,無疑是歷史地理學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力量。

會議所提交的論文,皆體現了歷史地理學研究的創新精神,而這種創新又是在繼承基礎之上的創新。從提交的論文來看,可以概括出三個“新”特色:首先是研究方法新,在一些傳統的歷史地理研究領域,比如*區地理的研究中,引入了許多其他專業領域的研究方法;其次體現了歷史地理學科領域研究的交叉性,跨領域、跨學科理論和研究方法在許多論文中都得到交又運用;第三是研究技術手段新,比如研究中GIS技術的利用,成為圖像史學這一新領域重要的推動力之一。

需要說明的是,山於各種原因,本論文集所收論文,僅僅是年全國年會與會學者們大作中的一部分。而且與會議期間所編會議論文集大體按照分組順序不同,這本公開出版的論文集基本上是以論文所涉及的時代為序,從古至今進行編排。對於論文集編纂過程中做得不到位的地方,我們謹致以誠懇的歉意,希望得到大家的諒解!

本次會議從籌備到召開再到論文結集出版,得到了各方面的配合、支持與幫助。值此論文集出版之際,我們衷心感謝中國地理學會歷史地理專業委員會對四川大學的信任;感謝出席本次大會與惠賜文稿的各位代表,讓本次會議真正成為一次富有成果的學術盛會。同時,還要感謝中國西部邊疆安全與發展協同創新中心、四川大學社會科學處、四川大學歷史文化(旅遊)學院的傾力支持;感謝協辦單位成都圖書館、巴蜀書社、成都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崇州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天府新區成都管委會的鼎力相助;感謝為論文集出版付出辛勤勞動的四川大學出版社文史與古籍整理編輯室主任莊劍博士和各位編輯!

編者

年9月29日

目錄

張步天從《水經註》水系框架復原重構探討早期中國西部開發治理

方鐵論中原王朝的地緣*治觀

楊發鵬佛教歷史文化地理芻議

周運中閩蜀同風源自楚地考

楊林軍納西象形文發展的歷史地理學考察

吳宏岐《東西洋考》所見的“番禺”地名釋文商榷——兼說明清時期以“番禺”代指廣州之情況

劉瑞西安附近秦漢以來渭河變遷研究概述

許桂靈、許桂香秦漢至明清時期西南地區交通發展與沿線城市商業貿易

徐少華周孝王所封非子之“秦”邑地望析異

謝乾《禹貢》“禹別九州,隨山濬川,任土作貢”句解

陳晨“冀州既載壺口治梁及岐”句讀解

袁延勝、安子昂僧傳所見兩晉南北朝巴蜀僧尼地理的若干問題

胡阿祥東晉十六國南北朝的疆域變動與僑州郡縣設置

李宗俊隋唐兩代北部防務的變化及其背景

郭聲波、周航唐代雅屬羈縻地區交通路線新考

羅凱唐初嶺南的統一與府州建置考述

胡耀飛論史念海先生對藩鎮研究的學術貢獻——兼論“藩鎮時代”研究的歷史地理視角

張俊試論《蠻書》的空間論述方式

鄭維寬宋代廣西軍事地理研究

張蕾宋代成都公署園林西園考

伍磊南宋川陝防區山寨及其發展的連續性特徵探討

翟禹遼金元時期的草原絲綢之路——兼談內蒙古在當代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中的地位

黃權生、羅美潔元初賽典赤在雲南的水利建設和歷史影響研究

韓光輝、王洪波元代四川行省設置路府城市錄事司探討

范玉春略論明朝*府對廣西府江流域的治理策略

羅勇麓川崛起與明初滇西邊疆經營

王榮、吳宏岐明清廣州府土地利用驅動力研究

牛淑貞清代中期歸化城西北長距離大宗中轉貿易樞紐地位的形成原因

馬琦清代昆明“六河”水系的認知過程與水利設施的地理分佈

孫長龍、賈東新疆阿克蘇地區柯坪縣齊蘭古城考述

高宇乾隆時期藏傳佛教*策探討

李聞傑《清初四川通省山川形勝全圖·成都府圖》中的華陽縣研究

路偉東至年陝甘區域人口變動分析

段金生晚清中央與地方關係的學術史認知

劉傳飛清末《新疆全省輿地圖》的繪製者及版本譜系

李勇先試論鍾登甲《蜀景匯覽》《蜀景彙考》在四川景觀資源開發利用方面的價值

徐建平民國時期的縣級行*區域整理(-)——以浙江省為例

王永飛民國時期新疆地區行*區劃演變與城鎮變遷

成佳《華西邊疆研究學會雜誌》及其歷史地理研究

范今朝中國近現代歷史地理學發展中的“史地學派”初論

郭銳、楊端程中國對西北邊疆安全治理思想的演變與發展

楊斌關於插花地研究的幾個問題

王小紅論蜀道的文化價值

朱士光略論侯仁之先生對歷史地理學之學術貢獻——兼論中國歷史地理學學術傳統的傳承創新

司徒尚紀侯仁之先生在中國地理學史上的成就和貢獻

劉景純沿革地理學向歷史地理學的變革——史念海先生的主要思想與實踐

楊敏史念海、陳橋驛、陳朝爵《禹貢》學成就初論

熊梅嘉陵江中游傳統聚落旅遊資源與文化失憶探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