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好白癜风光疗费用 http://pf.39.net/bdfyy/bdfyw/150715/4656585.html大益智库,带给你最前沿的头脑风暴
昆明城不大,却有无数条有特色的大街小巷。它们承载着老昆明的历史文化,也彰显着新昆明的前景未来。阅读它们,就等于阅读这座边南小城,阅读你我生活的时间与空间。
昆明,跻身新一线!我们将撰写系列文章,带你重新认识它,爱上它。
第期
▲文化巷老房子(摄于年7月)
在上一篇读城
云大边上的园西路,像极了青春,像极了初恋里,我提到过相较于园西路,文化巷的名气要更大一些。无他,光是从名字上看,文化巷都更能给人以遐思。这条比园西路还短的巷子,因在西南联大时期,沈从文、冰心、李公朴、朱自清、吴有训、华罗庚等人都曾徜徉于此,泡在某个茶馆里或谈笑风生,或埋首写作,为它涂抹下了浓重的人文底色。
历经近一个世纪的沧海桑田,昆明几经旧城改造后,许多寂寂无名或熠熠闪光的小巷都被拆除了,文化巷却幸免于难,得以保存。
十年前,我就写过一篇关于文化巷的文章,发表在《春城晚报》上。我以为,今后再不会也无必要写它了。但不久前我偶然路过这条被称为“昆明洋人街”,甚至有个更诗意的名字——“昆明的左岸”的小巷时,20年的光阴如放电影般掠过,它似乎变了又似乎一点都没变,它似乎老了又似乎还是那么年轻。旧时的老巷子已随历史的烟云淡化隐去,遥想先前先生们穿梭往来的场景,宛如一个悬浮飘悠的梦般虚幻。所以我决定再写一次它——在它彻底消失之前。
壹
▲不知图片中这幢房子建于何时,那扇窗子里的树枯了又绿,绿了又枯,装饰着文化巷的春夏秋冬(搜索自网络)
其实,在西南联大成立之前,文化巷便已存在,能追溯到其最早的名字,叫荨麻巷,之后改为更具苍凉与芜杂感的苍麻巷。彼时,这里只是一条聚集着流民,生长着高高低低荨麻的、北城脚的偏僻荒凉地段。随着人群聚集得越来越多,逐渐形成了一个小型居住社区,生活在这里的人,都是当时社会中最底层的劳动者。
然而,吊诡的是,这条巷子从一开始形成的时候,就被几条极具文化特色的街道所包容——这条小巷联通着旧时文士济济的文林街,直插下去就是当时还是清朝的造币厂,即现在的钱局街。而在文林街东面有平步青云的青云路和明代永乐年间称为贡院街的青云街,西边又接着呈现祥瑞的龙翔街和凤翥街。
自古,读书都是从底层向上晋升的捷径。
离文化巷近在咫尺的云南大学,在明清两代时是云南贡院,也就是全省举行科举考试(乡试)的考场。云南贡院每三年举行一次乡试,连考三场。每次乡试,云南及贵州考生达五六千人,据《明清进士提名碑录》统计,云南籍进士共人。
不难想象,当年在荨麻巷那些破败的土基房里,或许就有少年郎夜夜奋读,通过科举考试而改变了命运。
贰
除了云南贡院,对文化巷影响最大的是西南联大。可以说,没有西南联大,文化巷可能仅只是苍麻巷。
年,抗战全面爆发,北大、清华、南开等大学最先遭到日寇破坏,他们也最先行动,开始南下迁往湖南长沙,组成长沙临时大学。后来,日寇铁蹄逼近湖南,他们只好于年2月再度迁往昆明,组成西南联合大学。
清华大学在西仓坡5号的教师宿舍建了办事处,南开办事处在文化巷8号。西仓坡与文化巷都在翠湖西北,相距不过四五百米,距离西南联大校区和云南大学均不到1公里。而文化巷正是当时两校学生租房居住的地区,当中以11号最是人文荟萃。
文化巷11号前前后后住了好几位西南联大教授:外文系的钱锺书、教育学系的罗廷光、数学系的杨武之,以及云大文史系的施蛰存和吕叔湘。
钱锺书在文化巷写过一些诗,都是旧体,内有《昆明舍馆作》四首,其二云:“屋小檐深昼不明,板床支凳兀难平。萧然四壁埃尘绣,百遍思君绕室行。”
据施蛰存回忆,在文化巷11号时,他与吕叔湘同住一室,与钱锺书同住一楼,与罗廷光、杨武之同住一院。
事实上,当时居住在文化巷、文林街一带的,还有许多名人大家。沈从文就经常邀请老舍、金岳霖、林徽因等人造访自己位于青云街的一座小楼,谈论小说、戏剧和哲学。
汪曾祺与文化巷也渊源颇深,他写到:“我在昆明待了七年。除了高邮、北京,在这里的时间最长,按居留次序说,昆明是我的第二故乡。”他在昆明读书时,中文系的系主任是罗常培,教师有朱自清、刘文典、闻一多、王力、浦江清、沈从文、许维通、余冠英、陈梦家等。关于这一段生活,汪曾祺晚年写了很多短文,都传神得很,乃至成了人们研究西南联大重要的感性资料,他讲昆明的雨、讲昆明的茶馆、讲昆明雨后的菌子、讲昆明的小街小巷……都是日常小物,却别有一番风情。
如今,文化巷11号早已片瓦无存、了无遗痕。别说是文化巷11号,几乎所有西南联大时期的遗迹,都已消失殆尽。沿着翠湖行走,沿路打听当年西南联大的教授旧址,年轻人摇头,上年纪的叹息,常听见一句话:没的了。
拍摄历史文献片《西南联大启示录》的张曼菱女士曾说过:“西南联大虽然对昆明影响极大,但物质上的存留和纪念比较欠缺,极少有人花精力对这段重要的文化历史进行保护。”
从这个意义上看,文化巷或许是西南联大在昆明的最后一阙挽歌。
叁
西南联大时期那个茶馆林立,“往来无白丁,谈笑皆鸿儒”的文化巷毕竟只能通过只言片语的描述去想象,得来终觉隔阂。我与文化巷最密切的关联,是千禧年前后的几年,我在云大读书的日子。
对学生时代的我而言,园西路就像是生活,在那里吃饭上网买磁带;而文化巷就像是理想,在那里泡咖啡馆看书恋爱。
在那个年代,文化巷是昆明最前沿的时尚聚集地,是潮流与时髦的代名词。萨尔多瓦无论何时总有老外的身影;汉江则自带韩剧感,往那一坐,总会忍不住会蹦出几句“欧巴,卡机嘛”之类的韩语;漫林书苑从不打折,也毫无精致的装修可言,却是最喜欢去的书店,因为总能找到一两本想买的书;锅子楼是打牙祭的地方,往往要在手里有点余钱的时候,才会约上三五个同学去搓一顿;一些服饰精品小店卖号称是从韩国东大门淘来的T恤,一件就要一两百,对每个月只有块钱生活费的我来说完全是天文数字……
▲藏匿在文化巷中的人家(来源于豆瓣)
文化巷在当年少不经事的我眼里,是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缩影,那里有小资调调的生活,充斥着成人社会的欲望,还有几分神秘的异国风情。但同时它也保留了一些老昆明的印记,比如在很破旧的一个带天井的老房子里有一家小吃店,那里的豆花米线和米凉虾是我吃过最美味的……
我毕业后的几年,文化巷热闹依旧,有一段时间还兴起了地摊文化,每当夜幕低垂,不少衣着光鲜的年轻男女便出来摆摊,有学生来贩卖自己的手工艺品,更有甚者开着玛莎拉蒂去卖球鞋。不过,随着城市的整治,这一景象如今已不复存在。
▲夕阳下的文化巷(摄于年7月)
而今再去逛文化巷,自不会觉得它时尚,甚至有些土气,但看到萨尔瓦多、锅子楼、汉江等等还在,就好像能循着它们的气息,回到过去。
▲漫林书苑(摄于年7月)
漫林书苑依然是多年前的模样,我想起曾有一个男生告诉我:“Mandarin这个词是从‘满大人’这个中国话的词语音译过去的。在清朝时来到北京的外国人眼中,清朝官员在官场上总是以点头哈腰的方式来彼此交流,时间久了,他们所说的‘官话’也就成了Mandarin了。”
走进书店,不知从何时起就贴在那里的那张小贝的海报依然帅气逼人。我听到旁边有一对小情侣在说话:
女:“我想看《百年孤独》,还有《追忆似水年华》。”
男:“你怎么会想看那个?搞不懂有什么好看的。”
女:“跟你说你也不懂,我可是个文艺青年呢!”
我暗自发笑又有点伤感,昔日重现,这样的对话也曾发生在我和某个男生之间。
▲麦田书店(摄于年7月)
逛完漫林后继续往前走,便来到了天君殿巷,这是一条更小的巷子,在昆明文青心目中最有意思的麦田书店就坐落在此。可惜当天我去时关着门。不知仅是那天没有开门,还是已经永久性关张。
留在我记忆中的麦田书店的老板马力,是个朋克青年的形象,留着长发,有点点像唐朝乐队的主唱丁武。他有一个漂亮的女朋友,不知道现在他们是否早已结婚。
站在关着门的书店前,我眼前浮现出多年前来采访马力的那个下午,阳光很好,猫咪睡着了,咖啡正弥漫着香气。
而此刻,天空突然飘起了雨点,耳机里传来新裤子的歌声:
我最爱去的书店
她也没撑过这个夏天
回忆文字流淌着怀念
可是已没什么好怀念
可是你曾经的那些梦
都已变得模糊看不见
……
我不要在失败孤独中死去
我不要一直活在地下里
物质的骗局
匆匆的蚂蚁
没有文化的人不伤心
他不会伤心
撰文:胡霄羽
摄影:胡霄羽
编辑:小渔
大益智库
是由中国一批知名专家学者发起,联合东盟各国专家学者共同组建的新型独立研究机构,是跨国界、跨行业、跨学科的高端智库平台。
大益智库专注于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产业导向研究和公共*策研究,为*府及企业提供专业的战略研究、数据研究、社会调查、市场分析等综合服务。主要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区域经济、产业经济、中国-东盟合作等。
法律顾问:
云南天途律师事务所
徐颖、虞寅律师
大益智库
思想有力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