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白癜风专家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4月16日,云南省昆明市安宁市雁塔村,一条蜿蜒但整洁的小巷子里,黄泥黑瓦的民居错落地排列在巷子两旁,墙角街边,各色鲜花盛放,镶嵌在墙上的多肉盆栽,偶尔有长长的枝条伸出花盆,顺着墙垂落。
三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破败的老村,因为附近新村的建立,许多村民移居新村,更多人常年在外,这个延续数百年的古老村庄,已经衰败不堪,几栋百年老屋,有的已经坍塌倾颓。
年,一项名为“都市驱动型乡村振兴”的实验在这里展开,一群来自中国农业大学的教授和学生,对这里数目众多、特色鲜明的古民居开始改造提升和开发利用,把这些闲置的老屋变成乡村的产业,增加村民的收入。
改造后的雁塔村,保留着最传统的民居和村庄文化。受访者供图
荒芜的“滇中一颗印”
小小的木制门楼,被繁盛的鲜花簇拥在中间,门楼里面,是一条同样开满鲜花的走廊,两侧黄泥夯成屋墙,地上石板铺成小路。小路的尽头,是一个方方正正的独立院落。门楼对面,是高大的正房,两侧的耳房稍矮,背后是一座临街的房子,四面房子中间,则是一个同样方方正正的天井。
方正的院落,方正的天井,宛如一颗中空的印章,因此被称为“滇中一颗印”,是云南滇中典型的民居风格。雁塔村有多户人家,在过去,几乎都住在这样的老屋中。但在近几十年,许多人迁出了村庄,在附近盖起了现代化的小洋楼,老村的房子,渐渐闲置荒芜。
改造前的福安村,这里有典型的滇中建筑——“滇中一颗印”。受访者供图
年,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小云和他的团队来到雁塔时,这些被荒废和闲置的独特房屋吸引了他们。
“那些闲置的房子,有的已经开始坍塌了,如果没人管,可能没多久就消失了。”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小云团队成员唐丽霞说。
当年,中国农业大学和云南省昆明市达成合作,在昆明周边的乡村进行“乡村振兴实验”,雁塔村就是实验点之一。遍布村落的古民居,是他们最初的切入点。
“建筑承载着我们的历史文化记忆,也是乡村社会发展的承载物。”李小云说,从脱贫攻坚开始,李小云和他的团队,也在各地乡村进行古民居保护和利用的实验,在昆明,这一实验仍旧在延续。
要说服村民改造自家的老房子并不容易,哪怕老房子已经闲置许久,甚至破败不堪。但也有支持的村民,在村干部的沟通下,雁塔村一位80多岁的老党员马顺福听说村里要做乡村振兴的实验,要改造老宅,就从老房子里搬了出来,并在儿子支持下到新村定居。
改造后鲜花簇拥的村庄。受访者供图
这栋房子被改造成专家工作站,兼具客房、餐饮、会议功能,由李小云团队指导改造,为以后的民居改造做一个样板。
最难的是保留民居特点
滇中的老房子,多是土木结构,房子大多是两层,二层住人,一层作为牛羊猪圈。黄土夯成厚厚的墙壁,其他部分则主要是木构件,窗户全部在院内,四面外墙上没有窗户,屋内光线不足,院子里没有上下水,没有现代化的卫生间。
这样的房屋,无疑是不适合现代生活的,但改造同样不容易,费用几乎和盖新房差不多,这也是许多村民在外重新盖房的原因。
“这些古民居有历史文化的价值,不能拆,如果真拆了重盖,也就不吸引人了。但原本的古民居并不适合生活,”唐丽霞说,“我们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加以改造,保留了原来的布局、结构甚至材料,能不动的全都不动,改造的主要方向有两个,一个是解决结构的安全性,如在屋内贴着墙打上钢架,重新装修,另一个是适应现代生活,比如现代化的厨卫,都要加装进去。”
第一栋房子改造完成后,吸引了很多村民,但这并不足以让村民们下决心改造自家的房子。
鲜花、老屋、夕阳、村民,成为这个村庄新的景色。受访者供图
为此,李小云团队的专家,支持村里设计了闲置民居的利用方案,村集体成立公司,村民通过流转或入股的形式,把老房子流转给公司,通过政府的实验项目经费,实现最初的统一风格的改造,同时在村里建立专业的团队进行经营。
在一些村庄,旧民居改造的方案设计容易,实施却很难。许多闲置房屋的主人,既不愿意把房子托付给村里来经营,也不愿意集体进行统一的改造。“做通村民的工作是第一个难关,有的人不理解,也不愿意,也有人想要借此获得更高的补偿,要价很高。我们和村民开了很多次会来沟通想法,有时候晚上还在村里开会,因为那时候村民人数最齐。”
村民才是乡村的主人
“都市驱动型乡村振兴”的实验,不仅在雁塔村实施,也在昆明其他多个村庄开启,对李小云和他的团队来说,古民居的保护和改造,只是实验的第一步,而为每一个村打造适应当地的新业态,才是关键的环节。
“我们并不是要把村民的房子收上来,做成一个旅游项目,而是要让村民自己成为项目的主人。”唐丽霞说。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唐丽霞在村里和年轻人聊天。受访者供图
作为专家团队的一员,唐丽霞和她的同事们正在推动的实验,并非只是让项目盈利,更确切地说,是要让村集体和村民真正成为项目的受益主体。
为此,专家团队按照各村的情况,支持各村成立了不同形式的或集体所有或村民所有的合作社或公司。进驻雁塔村1年后,专家团队以村里的一条巷子为基础,指导村里改造完成了6个传统院落,建成大食堂、餐厅、咖啡厅、客房等产业,打造了一条商业街,名字叫“雁塔花巷”。小巷里鲜花簇拥,原本的建筑和布局丝毫未动,只是在古民居中嵌入现代化的设施,重新装修之后,于年10月1日正式开业,迎接游客和各种研学、体验的团队。
雁塔村小巷里鲜花锦簇。受访者供图
在另外一个村庄——昆明市晋宁区福安村,专家团队同样帮着村里建起公司,流转了村民的民居,进行改造盘活,并招聘了返乡的大学生主持经营。
“去年10月1日开业后,到春节前的这段时间,营业收入在15万元左右。”雁塔村的运营公司负责人赵全康介绍。事实上,除了已经改造完成的院落,雁塔村还在村里的广场上设置了20个摊位,实验阶段免费供村民使用,在公司举行活动的时候,村民可以在这里摆摊,做些小生意。“生意挺好,人多的时候,一个摊一天的流水可以达到三四千。”赵全康说。
李小云为游客介绍村庄改造和发展的故事。受访者供图
“实验最终的目的,是让村庄自身发育出持续盈利的能力,让村民能够自己经营,而且能够持久,我们只是辅助,提供方案、培训、设计、经营思路等,真正发展乡村的,我们希望是村民自己。”李小云说。
打造村庄的新业态
改造房屋、改善村庄基建的最初资金,来自政府项目,改造容易,经营却难。
“并不是把房子改好了,就能自动赚钱。”唐丽霞说。
如何才能让村民真正有一个可持续的盈利途径?专家团队开始考虑为每一个村庄,建立一个符合自身特征的新业态。
在雁塔村,这个新业态,主要以商业街为基础,结合了文旅、农耕体验等内容,为此,雁塔村专门开辟了多亩的农耕体验营地,有稻田、池塘、果林等,赵全康介绍,雁塔村距离昆明市很近,开车1个半小时左右就到了,适合近郊旅游,住在昆明的都市居民,可以在周末、短假期来这里旅游、体验。
和雁塔村相比,昆明市晋宁区福安村的古民居资源更加丰富,村里有很多明清时代的古四合院,也是典型的“滇中一颗印”式的建筑。在这里,专家团队的齐顾波教授给村里设计了依托古民居的新兴文旅产业。“一开始改造了五六个闲置的老宅子,改造成比较高端的餐厅、客房等,收入归村集体公司,等到有了收入,再慢慢扩大,在开发中保护才是可持续的。”齐顾波说。
在昆明市宜良县麦地冲村,50多间烤烟房和众多闲置的牛圈、猪圈等,成为了盘活乡村的支点,麦地冲村村民股份公司的经营者之一潘云瑞介绍,麦地冲村以前种烟草,家家户户都有烤烟房,但前些年,村集体建设了现代化的电烤烟房,原本的烤烟房就闲置下来了。
专家团队改造的第一个民居,就是村民黄远建家的烤烟房,烤烟房面积很小,只有25平方米左右,但很高,有7米左右。在专家团队到来之前,这间烤烟房已经闲置了两三年,没有用处,也没有维护,濒临倒塌。
这些特色明显的烤烟房,既有传统建筑的特点,也记录着当地农业生产的历史,同时麦地冲村的附近又有石林、彩稻等旅游资源,因此,一个依托农耕村庄的旅游业态一点点被建立起来,这吸引了很多村民投入其中。到年6月正式开业时,第一批二十一间客房改造完成投入运营,同时还有十多间房屋在改造之中。
返乡青年和大学生
在麦地冲村,一位在村里租房的网红,给村庄带来了更多的影响力,这位直播带货的网红,在闲暇时会在村里各处建筑中进行直播,让更多人了解这个变迁中的乡村。
但网红带来的效果是偶然的,乡村产业的持久发展,需要真正扎根本土的人才,中国农业大学团队的董强副教授介绍,在为乡村打造新业态的时候,人才无疑是最难的问题之一,“我们希望村民自己能够经营,且可以持续化,但实际上,一开始,村民在新业态运营管理、对接市场、处理商业关系等方面,能力都不够。”
返乡青年和返乡大学生,成为了专家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