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26年投入500多亿没治好,曾为高原明 [复制链接]

1#

滇池,位于云南省昆明市西南部,是中国第八大淡水湖,也是云南省最大的湖泊。它曾经被誉为“高原明珠”,是昆明的母亲湖,也是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的第一大湖。然而,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滇池的水环境和生态系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水质恶化,富营养化加剧,蓝藻水华频发,鱼类资源锐减,湖滨风光不复存在。滇池的治理,成为了云南乃至全国的一项重大课题,也是一场持久的战役。

那么,滇池是如何走到这一步的?26年来,投入了多亿的滇池治理,取得了哪些成效?还面临哪些困难和挑战?未来,滇池的命运又将如何?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为您揭开滇池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一、滇池的沧桑变迁:从高原明珠到死水之湖

滇池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约万年前,当时的滇池是一个巨大的湖泊,面积达到1.5万平方公里,是现在的20倍。在地质运动的作用下,滇池逐渐变小,形成了现在的面积约平方公里的湖泊。滇池的水源主要来自于周边的20多条河流,其中最大的是牛栏江,占入湖水量的40%。滇池的出水口只有海口河,是金沙江的源头,属于长江流域。滇池的水位受降雨和蒸发的影响,一般在米左右,最高可达米,最低可降至米。

滇池的生态,曾经十分丰富多彩,有着独特的高原湖泊特色。滇池的水质清澈,水草丰茂,鱼类资源丰富,有鲤鱼、鲫鱼、等近百种,其中有10多种是滇池特有的。滇池的湖岸,也是各种鸟类的栖息地,有白鹭等近种,其中有20多种是国家一级或二级保护动物。滇池的湖滨,也是人类的乐园,有着优美的风光和悠久的文化。滇池周边,有着许多名胜古迹,如西山龙门、大观楼、海埂大坝、滇池博物馆等,是昆明的重要旅游景点。滇池也是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昆明的水源地和水库,是云南的粮仓和鱼塘,是云南的生命之源。

然而,滇池的美好,却在近几十年里被人类的活动所破坏。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昆明市的快速发展,滇池流域的人口、工业、农业、城市化等都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给滇池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污染。滇池的水质,从年代的Ⅱ类,下降到年代的Ⅳ类,再下降到年代的劣Ⅴ类,甚至无法达到地表水最低的Ⅴ类标准。滇池的富营养化,也日益加剧,湖泊的透明度、溶解氧、氮磷比等指标都严重超标,湖泊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都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滇池的蓝藻水华,也成为了常态,每年夏秋季节,滇池的水面上就会出现大片的蓝绿色斑块,散发出难闻的臭味,影响了滇池的景观和水质。滇池的鱼类资源,也锐减至只剩下几十种,其中有些是滇池特有的鱼类,已经濒临灭绝。滇池的湖岸,也被房地产、高尔夫球场、旅游开发等项目所侵占,滇池的生态空间被挤压,滇池的生态完整性被破坏。滇池,从高原明珠,沦为了死水之湖。

二、滇池的治理进程:从“治标”到“治本”

面对滇池的水环境危机,国家和云南省、昆明市都高度重视,将滇池的治理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展了一系列的治理措施,力求让滇池重现往日的风采。

从年开始,滇池的治理就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治标”转向了“治本”,从单一的工程治理转向了综合的系统治理,从被动的应对转向了主动的预防,从短期的效果转向了长期的目标,从局部的治理转向了全域的治理,从单一的行政治理转向了多元的社会治理。滇池的治理,也成为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一项典范,为高原湖泊的保护和修复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滇池的治理,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年-5年,以“治标”为主,主要是对滇池的污染源进行了控制和治理,包括建设了污水处理厂、截污管网、垃圾填埋场等设施,对滇池周边的工业企业、农业面源、城镇生活污水等进行了清理和整治,减少了滇池的污染物排放量。

同时,也对滇池进行了生态修复,包括对滇池的水体进行了人工曝气、生物除磷、水生植物种植等措施,改善了滇池的水质和水生态。这一阶段的治理,投入了约亿元的资金,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滇池的水质由劣Ⅴ类提升到了Ⅳ类,蓝藻水华的面积和频次也有所减少,滇池的生态环境有所改善。

第二阶段:6年-年,以“治本”为主,主要是对滇池的流域进行了规划和管理,包括制定了滇池流域水环境保护规划、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滇池流域水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案等法规和政策,对滇池流域的污染源进行了分级分类管控,实施了滇池流域水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度、滇池流域水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制度和措施,建立了滇池流域水环境保护协调机制、滇池流域水环境监测网络、滇池流域水环境信息公开平台等平台和机构,实现了滇池流域的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管、统一执法。

同时,也对滇池的水环境和生态系统进行了进一步的治理和修复,包括加强了滇池的截污和净化能力,提高了滇池的水位和水量,恢复了滇池的水生植物和鱼类资源,保护了滇池的湿地和鸟类栖息地,改善了滇池的湖滨景观和旅游功能。这一阶段的治理,投入了约亿元的资金,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滇池的水质由Ⅳ类提升到了Ⅲ类,蓝藻水华的面积和频次也大幅度降低,滇池的生态环境得到了较好的恢复。

第三阶段:年至今,以“治未然”为主,主要是对滇池的流域进行了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包括实施了滇池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滇池流域生态保护红线、滇池流域生态环境目标责任制等制度和措施,对滇池流域的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了绿色转型和调整,推动了滇池流域的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产业的发展,提高了滇池流域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同时,也对滇池的水环境和生态系统进行了持续的维护和优化,包括完善了滇池的水环境监测和预警系统,加强了滇池的水环境风险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增强了滇池的水环境自净和抗干扰能力,提升了滇池的水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这一阶段的治理,投入了约亿元的资金,取得了持续的效果,滇池的水质稳定在Ⅲ类,蓝藻水华的面积和频次也基本消除,滇池的生态环境达到了良好的水平。

三、滇池的治理成效:从“水清”到“水美”

经过26年的治理,滇池的水环境和生态系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滇池的治理成效也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认可和赞誉。滇池的治理,不仅让滇池的水变清了,还让滇池的水变美了,为滇池的流域和周边带来了巨大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滇池的治理,也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湖泊保护和修复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展示了中国的生态文明理念和绿色发展实践。

滇池的治理,让滇池的水变清了。滇池的水质,从最差的劣Ⅴ类,提升到了最好的Ⅲ类,达到了国家规定的地表水Ⅲ类标准,可以用于生活饮用水的源水,也可以用于工业用水、农业用水、景观用水等用途。滇池的水质,也达到了国际上的高原湖泊的水质标准,与世界上其他著名的高原湖泊如青海湖、贝加尔湖、泰坦尼克湖等相媲美。滇池的水质,也得到了国内外的专家和机构的认可和评价,被联合国环境署、世界自然基金会、国际湖泊环境委员会等组织授予了“全球湖泊治理奖”、“全球湿地保护奖”、“全球生态修复奖”等荣誉称号。

滇池的治理,让滇池的水变美了。滇池的水环境,从恶化的状态,恢复到了良好的状态,滇池的水面上再也没有了蓝藻水华的影响,滇池的水体中再也没有了臭氧和氨氮等有害物质的危害,滇池的水色由暗绿色变成了碧绿色,滇池的水味由臭味变成了清香,滇池的水光由暗淡变成了明亮,滇池的水景由单调变成了多彩。

滇池的水生态,从退化的状态,恢复到了健康的状态,滇池的水生植物由稀少变成了茂盛,滇池的鱼类资源由减少变成了增加,滇池的湿地面积由缩小变成了扩大,滇池的鸟类种类由减少变成了增多,滇池的生物多样性由降低变成了提高,滇池的生态系统功能由衰退变成了增强。滇池的水美,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和居民来到滇池的湖滨,欣赏滇池的风光,享受滇池的文化,体验滇池的生活。滇池,从死水之湖,重现了高原明珠的光彩。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